
11月25日上午,部分驻市中区省市人大代表来校开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推进市校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市委主委会主委巩宪群,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延学,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室主任孙贵民,市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秦光强,济南市人大代表、济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宗明,济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加栋出席活动,来自省、市各界人大代表,市中区人大常委会、市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中区科技局以及七贤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学校人力资源处、教务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技处、社科处、合作发展处、机械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调研座谈会由刘宗明主持。

刘宗明对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人大代表,各位来宾长期以来对济南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黄加栋从三个方面汇报了济南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促进校城融合、服务济南发展等方面主要举措与成效。一是聚焦“济南所需”,打造人才培养闭环。学校围绕“为济南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出彩的人才”目标,系统构建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和学科支撑能力提升上持续突破。二是聚力“济南攻坚”,打造科技创新动力源。学校紧密围绕济南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开展科研攻关,以“有组织科研”深化与济南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企业合作,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三是深化“校城协同”,织密融合服务网。学校坚持“融入济南、服务济南”的战略方向,以机制化、常态化合作全面深化与济南市及市中区的协同关系,真正实现高校与城市的同频发展。

巩宪群主任在听取汇报后,对济南大学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她就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她指出,当前济南市正处在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关键时期,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在于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她强调,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通道的必然要求。她希望,市校双方能共同探索出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融合发展新路,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座谈交流环节,代表们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校城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赋能”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各位代表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对标中央要求,结合济南产业发展需求与济大“冲一流”建设实际,提出宝贵建议。代表们建议,要进一步聚焦精准对接,构筑校城共生共荣的发展共同体。围绕济南市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集群和布局的未来产业方向,引导学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科学、空天产业等优势学科力量进行靶向对接,共同凝练科研课题,共同组建创新团队,使大学的创新链更加紧密地嵌入区域的产业链。要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激发服务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扎根地方、服务发展”的鲜明导向,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深层次地内化为学校的战略选择和行动自觉。要进一步汇聚系统合力,在绘就校城共生共荣新篇章中展现新作为。各位代表纷纷表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服务市校融合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重点方向,综合运用专题调研、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持续关注并全力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在完善融合机制、落实合作项目、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主动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共同奏响校城融合、共赢发展的精彩华章。
刘宗明在总结中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专章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作出系统安排,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纳入“十五五”时期发展主要目标,这种一脉相承的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强调,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连结点和集中交汇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创新与融合发展责任重大。济南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更因以济南城市命名的高校这一特殊身份,与这座城市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学校将牢牢把握机遇,把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服务济南的具体实践。

会后,在学校领导陪同下,各位代表到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相关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进行实地调研。
撰稿:赵萍 摄像:刘伟 摄影/编辑:刘孟頔 编审:张伟